第(1/3)页 随着刘备军再次大胜,说书先生们再次找到了新的评书题材。 毕竟徐风只写出半本三国演义的评书。 虽说精彩纷呈,妙趣无穷。但说书先生们用不了七八场,便将故事说了遍。 哪怕再重复讲个三次四次,也撑不了多久。 前来听书的观众,虽然依旧是次次捧场,但显然是兴趣一次比一次平淡。 如果再无新鲜题材,这些说书先生可能就要面临失业的风险。 被逼无奈之下,这些说书先生也自发的编起了各种评书故事。 什么夏侯惇率兵攻伐新野,是徐风登坛祭风,用十年阳寿换来雷公电母劈死了夏侯惇。 后面两军对垒,是徐风骑着赤龙飞凤马,左手青龙偃月刀,右手八卦乾坤扇。 阵前大骂贾诩半个时辰,气的贾诩血脉逆冲,大叫一声跌下马来。 夏侯兄弟率领的兵卒数量,也从五万涨到十五万,后面更是直接变成了五十万。 最后大结局则是徐风撒豆成兵,招来十万天兵天将,下凡斩妖除魔。 双方大战了七日七夜,杀的江水变血水,整整三个月都未见褪色。 虽说这些评书依旧是延续了之前的主流价值观。 整体都是拥刘贬曹,帮助刘备建立民心。 但这些评书大多追求浮夸,过于失真,最后甚至演变成了神魔斗法。 一边是金翅大鹏转世,一边则是九天雷神下凡。 甚至说徐风在阵中变出真身,是个三头六臂,腰围九尺,身高九丈的赤发天王。 徐风核心还是为了用喜闻乐见的评书,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百姓的价值观。 为刘备赢得民心和舆论上的优势。 但如果太过于夸张,反而让民众产生听故事的感觉。 替刘备赢得舆论和民心的目的,也将大打折扣。 于是乎,徐风只好再次执笔,再次构思出各种古今作品。 第一本当然是《窦娥冤》。 先将诬陷窦娥的人,设定为地方豪强。 再将昏庸不堪,错判冤案的糊涂县令,设定成被举孝廉而出的世家子弟。 后面还附了一首民谚: 举秀才,不知书。 举孝廉,父别居。 第(1/3)页